
国际水准专业导师团队
卓育英才:父母眼里的“熊孩子”,是最需要你关心的“好孩子”
有关孩子话题总是能戳中妈妈的心,提到孩子总会有说不完的故事!
之前母亲说:
你以为当妈妈那么容易呢?谁都不是随随便便当妈的!
孩子出生后我才真正领会母亲这句话的含义......
我家11个月就会走路的小宝贝,跑到厨房把煤气的开关拔了下来。
还总是喜欢推饮水机,最后饮水机被我搬到茶几上,结果爬到茶几上,把饮水机推翻,水洒了一地。
因为他知道,如果这么做,我都会过去抱他,怕他被伤到,屡试不爽!
其实,孩子的调皮捣蛋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。
有的孩子听父母的话,用乖巧的行为获得父母的关爱;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调皮,设法引起父母的注意。
这些孩子的目的是相同的——强调自己的存在,得到父母的关爱,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罢了。
正如阿德勒所说:
孩子所有不当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注意,不成为所有人的关注焦点就不肯罢休。
以前住我家对门的一户邻居,有个女儿3岁左右,父母各忙各的,几乎不怎么管教她。
小女孩在外面跟别人玩耍,每次学会了新游戏就回家想让妈妈陪她玩,但总是遭到拒绝。
她就会大哭大闹,结果不是换来一顿骂就是一顿打:“你怎么这么烦人?整天就知道哭!”
后来这孩子脾气非常坏,会在她妈妈骂她时顶嘴,还学会摔门而去。
但是每次看到别的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玩耍时,她总会一脸艳羡地在旁边看着。
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时,请不要粗暴地拒绝,即使再忙,抽出几分钟陪孩子玩玩并不难。
如果孩子的“讨爱”总是被拒绝,他就会形成“习得性无助”的心理,明白了向父母撒娇不能得到爱,于是就放弃了这种行为,过早变得成熟,这正是缺爱的体现。
如果孩子总是故意打扰你的工作,跟你顶嘴、唱反调,或是故意打烂家里的东西,可能是因为你对孩子的关注太少了。
也许他不是坏孩子,但他发现只要做坏事,父母就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反应,他就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关注。
之前好友一如往常的起送她12岁的儿子去学校,可是刚回到家就接到孩子的电话。
电话中孩子说:自己出来买水果的时候被一群陌生人追赶,随后电话就没声音了。
当好友再打过去的时候她儿子的电话已经无法接通了。
当时吓坏了,发疯似得跑出去找儿子,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求助,但是一上午下来什么都没有找到,就赶紧去派出所报警。
警察听完叙述后,开始在孩子学校附近的旅馆、网吧等公共场所展开搜查,但还是没有任何线索,最后警方利用技侦手段在郊区外找到了孩子,而此时已经是次日的凌晨1点了。
经警方的了解,孩子并没有被任何人绑架或者勒索,这一切都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!
原因就是想要的到家人的关爱,父母能陪伴他的时间很少,觉得不被父母关爱,想通过这场闹剧让家人重视自己。
熊孩子的背后可能也不是熊父母,而是借口忙着正经事,而一次又一次忽略孩子,拒绝陪伴的父母。
就像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一书中所说:
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分为五个阶段:称赞的要求、引起关注、权力的斗争、复仇、证明无能,都是为了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。
2017年《亲子报告调查报告》中有这样一组数据:
97.2%的家长愿意花时间陪孩子,但在过程中经常开小差
49%的家长陪伴时只会旁观,不会参与到孩子的世界里面去
51.9%的家长在工作和陪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,选择了工作…...
看似在陪伴,实际上人在这儿,心却早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。
孩子希望父母陪伴自己,是希望能有一个人了解自己,认识自己,有个人来分享快乐,有个人来一起作伴。
真正重要的是,在陪我的时候,你的心有没有放在我这里。
父母是一生都不能辞职的职业,没有培训没有试用!
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,才能陪孩子一同成长。
陪伴,不是就在身边陪着,而是陪孩子一起成长,和孩子一起经历童年、少年,看他们长成健康的青年。
然后放手,让他们远行追梦......
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。